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媒体:为何“老赖”还能坐一等座出行?背后漏洞揭秘

老赖坐一等座引热议:限高令为何形同虚设?

近日,“老赖坐一等座出行”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明明被法院限制高消费,为何这些欠债不还的人还能大摇大摆乘坐高铁一等座、飞机头等舱?这背后暴露出的执行漏洞,不仅损害司法权威,更让公众对“限高令”的实际效果产生质疑。

从江苏宜兴检察院的调查数据来看,仅一地就有502名“老赖”通过护照违规购票8000余次,有人甚至补办10本护照逃避监管。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全国多地均出现类似案例。那么,这些“老赖”究竟是怎样绕过监管的?我们又该怎样堵住这些漏洞?

漏洞一:护照编号不唯一,换本护照就能“洗白”

“身份证被锁,护照却畅通无阻”——这是“老赖”们钻空子的主要手段。根据现行规定,法院限高措施仅能绑定被执行人已持有的护照信息。然而,护照与身份证不同,每补办一次就会生成新编号。

宜兴检察院调查发现,有“老赖”为规避限高令,故意挂失补办护照多达10次。更讽刺的是,由于部门间信息壁垒,法院无法及时掌握新护照信息,公安机关也不清楚办证人是否被限高。这种“你不知、我不管”的盲区,让护照成了“老赖”们的“万能通行证”。

漏洞二:跨部门协作缺失,执行变成“猫鼠游戏”

“法院想抓人,却连人在哪儿都不知道”——执行难的痛点在此凸显。即便发现“老赖”违规,法院也常因无法定位其行踪而难以实施拘留。例如,宜兴法院接到3起违规购票线索后,最终因找不到人,惩戒决定沦为“一纸空文”。

难题根源在于:

1. 数据未共享:公安、铁路、民航体系与法院信息不互通;

2. 跨地执行难:“老赖”一旦流窜外地,抓捕成本陡增;

3. 惩戒滞后:等法院发现违规时,人早已“消失”。

堵漏方案:三管齐下让“老赖”无处可逃

1. 技术升级:建立“一证通查”体系

建议将身份证号与护照号强制关联,确保“一人一码”。即使补办护照,体系也能自动识别限高人员并拦截购票。杭州等地已试点“失信人护照熔断机制”,效果显著。

2. 强化协作:公检法联动“闭环打击”

– 公安+法院:实时共享限高名单,办护照时自动预警;

– 铁路民航:购票体系增加“限高人员筛查”功能;

– 跨区域协作:建立全国执行联动平台,解决“找人难”。

3. 加重惩戒:从“纸面威慑”到“实际入刑”

对于频繁违规者,应追查资金流向:

– 若发现隐匿财产,立即强制执行;

– 情节严重者,以“拒不执行判决罪”追究刑事责任;

– 公开典型案例,形成社会震慑。

小编归纳一下:别让“限高令”沦为笑话

“老赖”们之因此敢肆无忌惮,正是吃准了监管漏洞和执行软肋。要扭转这一局面,既需技术手段堵住“护照漏洞”,更要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合力。当“一处受限、处处受限”成为现实,“限高令”才能真正发挥威力。

公众也不妨积极参与监督,发现“老赖”高消费行为及时举报。只有全社会共同织密惩戒网络,才能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守护公平正义的底线。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