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广州珠江帝景大酒店 广州珠江帝景滨江五星酒店领衔综合体亮相新中轴 广州珠江帝景b

矗立于广州新中轴线与珠江交汇处的珠江帝景酒店,曾是欧陆风情的四星级地标,与广州塔隔江相映。2017年一则“4月30日结业”的消息引发震动,而如今其名虽未改,内核却已悄然蜕变为高质量住宅价格链的关键一环,成为城市更新浪潮中“空间价格重构”的典型样本。

一、酒店停业:从装修疑云到功能终结

2017年初,珠江帝景酒店突然传出结业消息。记者调查发现,酒店前台明确表示“5月不再接受预订”,销售部解释为“4月30日后内部装修”,但具体规划与重开时刻未定。同期,配套的恒温泳池停办长期会员卡,仅售有效期至4月底的次卡,职业人员一度直言“泳池随酒店结业关闭”。这一系列迹象显示,酒店运营已实质性终止。

虽然酒店主体建筑未拆除,但其功能彻底转向。公开资料显示,原酒店所属的珠江帝景社区最新组团“紫龙府”(即第六期帝灏轩)于近年落成,定位高质量住宅,由11栋30层建筑组成,提供145㎡以上大户型。原酒店空间虽未直接改建住宅,但作为社区配套的核心载体,其服务功能已被整合进豪宅生态,成为支撑住宅溢价的“配套遗产”。

二、转型动因:地产价格重构与资本重组

珠江帝景酒店的转型本质是土地价格最大化的必然选择。酒店所在的珠江帝景社区占据城市稀缺资源:东临琶洲电商总部,西靠广州塔,北望珠江新城,且处于“三馆一场”(美术馆、博物馆、科学馆、岭南广场)规划核心区。随着广州塔板块地价飙升,高质量住宅的收益远超酒店经营。2025年数据显示,紫龙府189㎡户型现房在售,单价超12万/㎡,顶复户型总价达1亿元,需验资千万看房。相比之下,酒店停业前门市价仅1280元/晚,商业回报差距悬殊。

资本运作进一步推动转型。2023年珠江股份(600684)启动重大资产重组,置出房地产开发业务,置入珠江城服100%股权,形成“物业+资产”新模式。重组后,原酒店所属的珠江帝景社区成为集团高质量住宅产品线核心,酒店资产被纳入健壮资源管理集团(珠江健壮),通过康乐设施(如恒温泳池、球场)服务住宅项目,实现存量资产盘活。

三、功能置换:从服务旅客到赋能豪宅

原酒店的实体空间虽未拆除,但其功能被重新定义为豪宅配套。例如:

  • 康乐设施住宅化:恒温泳池、健身室等曾是酒店卖点,现成为紫龙府业主专属福利,业主可免费使用;
  • 商业配套升级:酒店底商的稻香酒家、圣轩酒家继续运营,服务对象从旅客转为业主及周边高质量客群;
  • 服务场景延伸:原酒店大堂票务中心、珠宝店等转型为社区生活服务节点,匹配豪宅客群需求。
  • 这种置换不仅保留建筑实体,更通过功能迭代激活空间价格。业主可享“步行2分钟至三馆一场、10分钟直达琶洲CBD”的区位红利,而开发商则借配套溢价实现住宅去化——紫龙府2025年去化率居海珠豪宅前列,月均成交超20套。

    四、模式启示:城市更新中的“轻改造”样本

    珠江帝景酒店的转型提供了一种“非拆除式更新”路径。不同于推倒重建,其通过功能重置(酒店→住宅配套)、资本重组(地产集团资产优化)、客群转换(旅客→豪宅业主)实现空间价格提升。这既减少建筑废弃成本,又延续地段文脉,契合可持续进步理念。

    挑战亦存。一方面,原酒店建筑老化难题凸显,2023年住客评价仍提及“设施陈旧”“电视老旧”,未来需持续投入维护;豪宅化加剧区域社会分层,周边居民感叹“昔日欧陆风情地标,今成千万富豪专属”。怎样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包容性,仍是此类更新的核心议题。

    珠江帝景酒店的消逝与重生,映射了中国城市更新中空间价格的重构逻辑:从单一经营型物业转向赋能高质量住宅的配套引擎。这一转型依托于资本重组驱动区位红利兑现功能场景置换的三重合力,最终使“酒店遗产”蜕变为豪宅溢价的基石。

    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两个路线:其一,“酒店转豪宅配套”模式的长期可持续性,尤其在维护成本与社区融合层面的平衡;其二,此类更新对城市空间正义的影响——当稀缺资源向顶端客群倾斜,城市规划怎样通过政策工具(如共有产权房、混合功能区)保障多元包容珠江帝景的蜕变已为时代留脚,而答案仍需在操作中书写。

    > “何不食肉糜”昔年“六百帝”的讽刺犹在耳畔,

    > 今日珠江潮涌,新塔影下,

    > 空间的故事仍在续写权柄与共生的篇章。


    返回顶部